中医这些方法教你轻松祛湿
作者:健康常识网来源:未知时间:2023-03-17 18:40
中医这些方法教你轻松祛湿


春季是多雨季节,气温开始上升,雷雨天气及冷空气活动仍较为频繁。天气又热又潮湿,所以易于导致湿邪困于体内,很多人会出现精神不振、身体困重、食欲下降、大便稀烂、皮肤起湿疹等情况。

春季如何祛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樊春华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教你轻松祛湿。



一、中医对“湿”的认识

中医认为,“湿”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特点是湿性重浊,其性粘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病缠绵难愈,湿被认为“万恶之源”。

湿气的来源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即外感湿邪。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



二、“湿气重”的典型表现

“湿气重”常见的表现有: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排便粘稠(粘马桶,不易冲掉)且多便;舌头边缘有锯齿状;口干,口苦,口臭;睡觉流口水、打呼噜;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周身关节疼痛;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头发油腻,脱发;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头晕,特别容易疲倦乏力。

三、春季“湿气重”会导致哪些疾病

容易发生呼吸道、消化系统、心血管、皮肤、风湿病等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呕吐、头晕、胸闷、湿疹、荨麻疹、关节炎等病高发。

四、如何判断自己“湿气重”

湿邪为病,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



“寒湿”者身体多有阳虚症状,平时较怕冷,喝热水感到更舒服,饮食减少,口淡,腹胀,便溏(大便次数增多、质稀烂),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白腻;

“湿热”者平时比较壮实,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干口苦,胸痞,大便黄烂、排便不爽,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五、中医如何祛湿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要想更有效地祛湿,还得根据湿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决定祛湿的方法。

Part 1

避免外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活动,天气可以借助抽湿机、干燥剂、空调除湿;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避免外感湿邪;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透气的衣服,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



Part 2

运动调养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中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打球、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慢性有氧运动,都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的简单有效方法。





Part 3

健脾养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党参、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脾为痰湿生成之源,“要想祛湿,首先健脾”。因此,健脾养胃是祛湿的关键之一。

Part 4

外治疗法

火龙罐、火龙灸、雷火灸、刮痧、按摩、推拿、火针、温针灸、泡脚等中医适宜疗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

樊春华主任推荐两款常用的祛湿药膳食疗给大家。

党参白扁豆淮山猪排骨汤

名人养生

饮食养生
  • 祛湿先健脾?脾虚多吃5种食物
  •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 警惕肾癌3个标志性症状
本站所有信息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京ICP备05001972号 技术支持:健康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