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年了!医生叮嘱要注意这四点
作者:健康常识网来源:未知时间:2023-01-21 13:35
要过年了!医生叮嘱要注意这四点


今日已是大年廿九,据了解,春节前越来越多新冠患者出院回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急诊量有了明显下降。但是一些普内科门诊、专科门诊的慢性病患者增多,特别是“阳康”后仍有不舒服症状的患者,赶在年前上医院开药、做检查,为过年做准备。



01

“阳康”后血压高,建议吃药监测

近三周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人数居高不下。就诊人群中,不仅有原本就罹患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也有不少年轻患者。

这些患者当中,一部分表现为血压升高,在未用降压药的前提下血压持续保持高位,其中不乏从未有高血压病史的年轻人。这些就诊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在“阳康”后主要表现为心慌、心悸、憋气、心前区不适、全身乏力。

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侯晓峰、主治医师张洁建议,对于连续一周监测血压升高的患者,主张在给予降压药干预的同时,需要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检查,一边治疗,一边根据不同病情完善其他必要的检查,并随访观察其是否真的有高血压症,预判是否需要进行高血压症的终生治疗。

对于主诉心慌、心悸、憋气、心前区不适的“阳康”患者,应该给予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损害,比如心肌酶检测、血栓指标检测、心电图检查等。

如果检测无异常,患者在康复期需要调整好心态,每天做做深呼吸以及轻微的有氧运动,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即低盐低脂高蛋白,摄入一定量的谷物,每顿都吃些新鲜的蔬菜,每天都吃点水果,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走出新冠的阴影。




02

养护心血管牢记三要点

春节正值冬春之交,此时气候多变,如果饮食失调、烟酒失节、起居失常、情绪失度,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内五科)专家教大家调摄三点,护好心血管:

1

摄生保健

随着天气变化,衣服要随时增减,同时注意棉衣、毛衣不可脱得过早。衣着方面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提出要注重衣物的增减,否则容易感冒。

2

精神养护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春节不仅是一年中气候多变的时候,也是家人团圆和亲朋好友相聚的欢乐时刻。在这喜庆时刻,要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内心的平静。

注意劳逸结合,定时定点休息。

很多人因为开心亢奋的情绪,导致出现缺少睡眠的现象。特别是除夕守岁,而大年初一也有很多事情要忙,经常导致我们在假期反而比工作期间更加累,这样不利于身体健康。

除了尽量不要熬夜以外,也要注意在春节期间补觉的时候,不要“补过头”。如果睡得太多,身体会出现假性疲劳症状,对健康同样不利。

春日气候融和,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清新空气,舒展筋骨,疏通血脉,可增强身体对气候的适应和调节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适量活动还可以消耗一定热量,减少在体内的蓄积,避免引起肥胖。





3

健康饮食

做到荤素搭配。年夜饭的餐桌上,建议荤菜的量占1/3,素菜的量占2/3。油盐宜少不宜多。同时,主食粗细要合理搭配,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品,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节日期间,餐桌上少不了酒水饮料,但 饮酒应适量,防止因饮酒过量或饮烈性酒引起的血压增高、中风的危险,损害肝脏、引起胃出血或穿孔等症。

除了注意合理搭配和科学烹调外,可以在饭前吃一些低热量的水果或蔬菜,使胃内容积减少,这样可以有饱腹感,从而减少总摄入量。





03

四大饮食原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陈冠林建议,遵守以下4条春节饮食原则:

1

不要暴饮暴食,吃饭细嚼慢咽

胃肠道就像一个袋子,如果每次都吃得很饱,袋子会被越撑越大,体重也越来越重。缓慢进食不仅有助于消化,还利于让机体觉得饱。日常饮食中要做到细嚼慢咽,食物咀嚼成靡状,同时吃到七分饱,可以有效避免暴饮暴食。

2

规律、均衡饮食

平时不吃早饭、不按时吃饭、不合理的低脂饮食,都是容易引起胆结石形成的生活方式。杜绝胆结石的形成,对预防胰腺炎非常重要。

3

能不喝酒最好不喝

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使胰腺分泌旺盛,尤其是酒后喝多了的呕吐,会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十分容易导致急性胰腺炎。

4

定期体检,排查相关疾病

节假日除了容易暴发急性胰腺炎(因过度饮酒和饮食所致)外,高血压、痛风、高血脂等疾病也容易因饮食不当导致发病,日常注意定期体检,排查其他相关疾病。

名人养生

饮食养生
  • 大姨妈快来乳房胀痛是暗号吗?
  • 轻松缓解便秘、畏寒怕冷、腰膝酸
  • “食管癌”早期治愈率高吗?
本站所有信息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删稿联系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
   京ICP备05001972号 技术支持:健康常识网